来源:财经时报 | 2006-3-25 | (有1856人读过)
本报记者 高剑巍 在Google看来,中国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市场。因为在有些市场,高达99%的人群使用Google的服务,但在中国,却有包括百度、中搜等本土公司参与竞争。
自从李开复离开微软到任中国以后,Google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从“离职风波”到“牌照事件”,无不反映了业界对于这个全球搜索大鳄的重点关注。用负责Google大中华区销售和业务开发活动总裁周韶宁的话说,Google在国外知名度之高难以想象,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娱乐新闻每天都会有几十条与其有关的内容出现在媒体上,但在中国大家更多的只知道Google是搜索公司,而今年Google将加大在中国的投入,把原来属于本土公司的客户争夺过来。
财大气粗的Google会不会动用价格优势来打垮对手呢?它又将摆出什么样的进攻姿态,对于现在国内的搜索引擎市场而言,它的中国布局是在建立价值还是摧毁价值呢?近日,周韶宁接受了本报专访,就关于搜索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家看法。
《财经时报》:对于Google进入中国,有很多人担心Google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发动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价格战,以强大的财力优势拖垮对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周韶宁:Google认为,构建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比选择商业模式更重要。一个好的搜索产业生态系统能给所有参与者的发展带来帮助,才能让成功的商业模式发挥最大的效应。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很快,而且潜在的用户也很大,这个市场发展很快,但确实是因为生态环境不够健全造成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无论在商业方面也好,在其他的应用方面也好,对最终用户某种程度会有伤害,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规则,怎么能够理性的竞争,怎样能够对最终客户有帮助,这需要规范的制度和环境。一个希望在互联网中长期发展的企业也是希望在一个规范的环境中去发展,好的生态系统对所有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环境,其次才是选择商业模式。
《财经时报》:提到生态系统,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用户,可是目前用户对于搜索引擎似乎还有很多要求和不满,这是否说明搜索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周韶宁:现在的搜索远不是人人满意的,我们要把搜索的老本行做好,中文的搜索的结果离大家的满意还差得远,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多放在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上,而不是放在无谓的商业炒作上。大家以为人们对今天的网页搜索已经很满意了,其实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几个月之前有一个美国公司做了一次调查,说中国的搜索比美国搜索在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上差了一大截,差不多40%-50%,中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最基本的网页搜索上,我们还有一半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弥补,让中文赶上英文的程度,英文超过现有程度的阶段,所以,首先我们要把搜索的老本行做好,因此这个老本行其实现在不是人人满意的。
《财经时报》:你觉得网络广告点击欺诈对Google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如果现象比较泛滥,会对这个模式产生危机,Google未来怎么克服?
周韶宁:这个问题非常好。欺骗是肯定存在的,在中国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平时的工作也碰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第一要彻底消除这个问题现在做不到,就像国外一样,你再讲信誉到最后还是会有欺诈存在,就像信用卡在国外一样存在欺诈一样。我们做事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有很好的技术,这个技术在美国和中国使用的,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就像网上检查一样。
第二方面我们有二十几个人,对每一个点击都会监督,这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技术、人员所做的尽量避免减少客户损失。曾经有一次在一天之内我们封掉几千个账号,其中有很多我们认为可能存在问题,但还没有办法找出问题所在,就先把账号封了。然后就有客户打电话抱怨说他不存在问题怎么给封账号了,但就是这样我们也宁愿把“执法”严格一点,而不是能放就放。再就是商业模式的影响,我认为这个不存在,从广告商来讲他受到的伤害最大,如果我们给他很好的工具,他可以看到他的投放的效果,这个模式就可以继续下去。
《财经时报》:马云说搜索引擎是一个工具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你觉得从Google的角度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韶宁:互联网的未来是属于搜索的。搜索将是用户使用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互联网越发展,信息越多,搜索越重要。中国人并不缺少“问答精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搜索是中国几千年需求真理精神的延续。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运用使大家的信息增多,而搜索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收集方式,如果互联网是一个汽车,那么搜索引擎就是发动机,搜索引擎的方式是大家成功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我们希望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做搜索引擎,并很高兴成为汽车的引擎,不是汽车的小零件。
中国有几千年的独立思考,探究真理的传统和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议”正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去探索真理,寻求真知。
周韶宁加入Google之前为UT斯达康高级副总裁、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首席运营官。1985年,周韶宁进入贝尔实验室,而后进入朗讯公司负责多媒体通信,设计数据信息处理系统(DSP)的芯片;随后任美国Lucent技术公司微电子学IC小组总监;1996年,加盟UT斯达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