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远方网络 | 2006-1-6 | (有2452人读过)
问题1:
利用域区分符我们可以在类定义的外部设置成员函数,但要注意的是,在类的内部必须预先声明:
void test::rp()
在函数类型的后面加上类的名称再加上域区分符(::)再加函数名称,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在类的外部建立了一个名为rp的test类大成员函数(方法),可能很多人要问,这么做有意义吗?在类的内部写函数代码不是更好? 答案是这样的:在类的定义中,一般成员函数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而且一些特殊的语句是不能够使用的,而且一般会被自动的设置成为inline(内联)函数,即使你没有明确的声明为inline,那么为什么有会被自动设置成为inline呢?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类的定义一般是放在头文件中的,在编译的时候这些函数的定义也随之进入头文件,这样就会导致被多次编译,如果是inline的情况,函数定义在调用处扩展,就避免了重复编译的问题,而且把大量的成员函数都放在类中使用起来也十分不方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c++是允许在外部定义类的成员函数(方法)的,将类定义和其它成员函数定义分开,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通常做法,我们把类的定义在这里也就是头文件了看作是类的外部接口,类的成员函数的定义看成是类的内部实现。写程序的时候只需要外部接口也就是头文件即可,这一特点和我们使用标准库函数的道理是一致的,因为在类的定义中,已经包含了成员函数(方法)的声明。
问题二
域区分符和外部全局变量和类成员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看到了,外部全局和类内部都有一个叫做pp的整形变量,那么我们要区分操作他们用什么方法呢?
使用域区分符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上面的代码中::pp=11;操作的就是外部的同名称全局变量,pp=100;操作的就是类内部的成员变量,这一点十分重要!
问题三
一个类的所有对象调用的都是同一段代码,那么操作成员变量的时候计算机有是如何知道哪个成员是属于哪个对象的呢? 这里牵扯到一个隐藏的this指针的问题,上面的代码在调用a.rp()的的时候,系统自动传递一了个a对象的指针给函数,在内部的时候pp=100;的时候其实就是this->pp=100;
所以你把上面的成员函数写成如下形势也是正确的:
void test::rp() { ::pp=11; this->pp=100;//this指针就是指向a对象的指针 }
类的成员函数和普通函数一样是可以进行重载操作的,关于重载函数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说明。
给出例子仔细看:
//程序作者:管宁 //站点:www.cndev-lab.com //所有稿件均有版权,如要转载,请务必著名出处和作者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test { private: int number; public: float socre; int pp; public: void rp(int); void rp(float); }; void test::rp(int a)//在外部利用域区分符定义test类的成员函数 { cout<<"调用成员函数!a:"<<a<<endl; } void test::rp(float a)//在外部利用域区分符定义test类的成员函数 { cout<<"调用成员函数!a:"<<a<<endl; } void main() { test a; a.rp(100); a.rp(3.14f); cin.get(); }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利用指针和利用引用间接调用类的成员函数,对于对于指针和引用调用成员函数和调用普通函数差别不大,在这里也就不再重复说明了,注意看代码,多试多练习既可。
代码如下:
//程序作者:管宁 //站点:www.cndev-lab.com //所有稿件均有版权,如要转载,请务必著名出处和作者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test { private: int number; public: float socre; int pp; public: int rp(int); }; int test::rp(int a)//在外部利用域区分符定义test类的成员函数 { number=100; return a + number; }
void run(test *p)//利用指针调用 { cout<<p->rp(100)<<endl; } void run(test &p)//利用引用 { cout<<p.rp(200)<<endl; }
void main() { test a; run(&a); run(a); cin.g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