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远方网络 | 2005-6-2 17:52:05 | (有2122人读过)
近20多年来中国人工作观的巨大变革,既是革旧体制的命,更是革自己旧观念的命。新工作观的确立,无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我们的生活。 个体户发了 在安徽凤阳的18户农民把地给分了后不久,城里的个体经济开始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虽然最初这一经济形式的主体因为劳教释放人员和城市待业青年等身份,也因为他们零敲碎打做的都是小买卖而常常遭到人们的白眼,但其从“个体户”到“万元户”的称谓转变,却有史以来第一次动摇了那些国家正式职工对于自己体面职业的信心。 兼职赚了 与广州最早出现的靠体力和关系在兼第二份工的“炒更”者有所不同的是,长三角那些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在本职工作之外拿高薪的“星期六工程师”,可能是促成国家一系列关于不同程度允许国家公职人员兼职政策相继出台的关键因素。兼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人才观念,还有一点,那就是因为兼职,中国人的休息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下海疯了 以前人们对“好工作”“坏工作”的区分原则跟收入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可是,当人们意识到收入是考量工作价值的极为重要(很多人甚至认为是惟一)的标准时,下海经商做“倒爷”便在198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个人开公司之风大热天下,创业的观念开始融入很多中国人的个人理想。虽说大发的人并不如想象得多,但人们彻底修改了以往对于职业的评价,经商是最好的职业,商人成为时代英雄。 工资浮动了 铁板一块的工资在1980年代中期,被分切成相对固定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浮动效益工资等几个板块。这一工资结构的变化至少让人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每一个工作者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能者自然多得;二是,干多干少是不一样的,所以勤者当然多拿。平均主义观念得以动摇,竞争观念第一次得以强化,大锅饭不砸自破。尤其是当浮动效益工资超出固定基本工资部分的时候,中国人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起来。 告别单位了 单位对于中国人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因为停薪留职而开始弱化进而瓦解。这一曾在有限范围内实行的弹性制度反映的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务实、谨慎和尴尬姿态,但尽管如此,从停薪留职到后来聘任制,中国人艰难地完成了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调换一个工作单位,不再是由一个生死攸关的公章来决定,中国人对于工作开始有了更多选择权。而随后实行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更使中国的劳动人事制度趋于完善。 铁饭碗砸了 在“无业”和“待业”时代,一旦获得工作便可以安枕无忧地把一份工守到退休,后来人们开始发现,工作有了还可能丢,丢了还可以再找。对于社会主流人群而言,失业已不再是天大的不幸。而弱势人群失业(此谓“下岗”),政府会救济、会改善就业机制使之再就业。辞职、应聘、跳槽……人才市场、职业中介也因此作为一个行业方兴未艾。 不包分配了 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加速了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双向互动选择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大学生成为中国职场第一批高素质的自由人。只要你有能力,工作,是可以挑选的。而作为一个被挑选者,你又必须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考验。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相应承担更大的压力,中国人的职业意识更加职业化。 外企进来了 外企的进入,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外企是实现其获得稳定高收入的良好保障,外企是提升其职业素质、专业视野和工作能力的绝佳机会,外企是拓展其人际关系和拔高其职场身价的优质途径,外企是确保其在身份上获取社会精英优越感的重要条件。外企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使白领的身份具有了更多的国际化色彩和更高的含金量。 MBA火了 作为一种舶来的教育模式,MBA让很多人明白了这是一张与几乎所有文凭都不同的文凭,它是职场中少有的可以直达企业管理层的直通快车票,同时又是重新编织高级人际关系网的重要资源。如果说,本科教育使一个大学生变成了职业人,而MBA则使他精英化,尽管今天MBA有点过剩有点注水,但至少大家还是愿意这是真的。 自由职业出现了 自由职业者将自己从任何形式的雇佣关系中解放出来,他以一个独立的生产者和供货人姿态,把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还原到最简单的地步,自己则成为彻头彻尾的工作游击队。自由职业者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充分的自信,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既可以不休息,也可以不工作,他们把工作和生活的距离拉近到几乎为零的程度。
|